國地科技承建,國土空間信息模型驅動下杭州大城北空間治理應用實踐
發布時間:
2025-07-07
作為全國首批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城市,杭州在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領域取得新突破。近日,杭州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官微推出CSPON建設專欄,首期刊發《TIM賦能杭州大城北國土空間治理實踐》一文,展示了以TIM技術為核心的規劃全周期協同創新成果。
該創新實踐由國地科技提供全程技術支撐,通過構建智能化的全域空間數字底座,破解跨領域壁壘,實現多維度信息協同智治,為城市重點功能片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數字化治理解決方案。
以下為杭州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官微報道全文。
國土空間信息模型(TIM)是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(CSPON)的核心數字底座,發揮著破除數據孤島、貫通治理鏈條、實現動態閉環智治的關鍵支撐作用。杭州在CSPON建設過程中,聚焦城市能級躍升的重點片區——大城北地區,探索構建基于TIM的規劃編制實施監督全周期協同管理模式,打造全空間覆蓋、全要素表達、全流程監管的空間底座,破解跨領域壁壘,實現多維度信息協同智治。
構建多元架構,實現多維融合
按照“區域全空間覆蓋、全要素表達、全鏈條融合、全周期閉環”思路,構建技術、內容、網絡多元架構。在技術上,形成“數據-實體-要素-知識-場景”五層聯動的TIM技術框架;在內容上,實現基于人地耦合、業務關系的要素串聯,構建起全流程管控體系;在傳導網絡上,設計規劃、項目、治理等要素傳導圖譜,讓各類決策支持信息通過網絡到達規劃、選址、審批、用地、工程、評價等全鏈條決策場景。

杭州TIM總體框架圖
強化全周期賦能,實現空間精準治理
實現TIM+規劃精準傳導。從空間功能傳導和指標要素管控等方面入手,構建基于TIM的規劃傳導監測應用,將上位指標分解至詳規單元,實現總體規劃、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縱向傳導和橫向協同,確保同一地塊規劃要求精準銜接、全要素落地。
強化TIM+空間智能管控。通過TIM抽取各類規劃的空間要素和指標管控要求,關聯融合三級三類規劃的管控要求,轉譯重要控制線等管控要素及審查規則,輔助規劃編審、項目審查、方案比選,提高空間治理智能化水平。
建立TIM+項目管理體系。基于TIM融合大城北生態、文化、產業、設施等多維管理要素,關聯項目全周期各階段屬性信息,實現一鍵穿透查詢、一覽項目“前世今生”。在實施過程中,實時開展實際指標與批復指標的比對分析,自動預警差異指標,加強規劃實施智能監督。
實現TIM+配套設施動態感知。通過感知單元內公服設施的建設現狀、規劃情況,結合歷年變化情況比對,評價區域內公服配套水平,用地布局和設施布局的合理性、實施度,開發強度適宜性,實現“規劃藍圖”與“現實圖景”的動態校準。
實現全時服務,保障規劃圖景全方位呈現
保障多跨協同共治全升級。集成大城北地區調查、規劃、供地、審批、登記等全周期管理數據和10余個相關部門30余類社會經濟信息,形成全空間、多要素、動態更新的數字底座。植入45類規劃審查規則與60余項智能管控要素,輔能規劃編制管理,提升審查效率30%以上,有效解決了環節割裂、業務斷層、追溯困難等痛點。
保障地區開發保護全升級。實現大城北區域“雙十百項千億”工程計劃423個建設項目的項目審批信息和項目現場攝像頭信息互相關聯,助力區域內20個標志性項目,100多個重點項目的實施管理信息互通監測,實現項目建設從線下實地督查到線上實時服務的治理轉型。
保障地區有機更新全升級。通過多要素關聯動態體檢評估,精準識別出待更新區域,推動規劃全周期從線性流程向生態閉環演進,為大城北地區產業升級、基礎設施優化、公共服務升級提供支撐,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創意示范區。
下一步,杭州將推進TIM+AI規劃智能化的深度應用,形成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全周期閉環、多部門聯動跨越治理的空間治理新局面,為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提供“杭州范式”。
來源:杭州規劃和自然資源
原標題:TIM 賦能杭州大城北國土空間治理實踐
更多資訊